對於日本文化著迷的同好之中,鮮少有深度瞭解日本歷史而融會貫通其文化與歷史緊密關係。
我不敢以達人自居,只是想把我所吸收的常識加上旅行的見聞,在此細細回憶...
那就從行政區與交通開始說起吧,因為很多的故事與傳說都與地域有關。行政區
「五畿七道(ごきしちどう)」是古代日本的律令制所定義的行政區規劃。也稱為「畿内七道(きないしちどう)」。增設「北海道」後稱為 「五畿八道」。
圖一:五畿七道示意圖。江戶時代的律令制所定義之行政區域。
五畿七道(ごきしちどう)
原本為仿照中國唐朝「道」的行政區域劃分,在日本大化革新(中世時代)之後,由天武天皇所制定「五畿七道」。詳細如下:
畿內(五畿):「京(古日本的首都)」周圍的五個小國。
山城国:京都府京都市以南。現在京都府南部區域。又稱「城州」或「山州」、「雍州」。
大和国:奈良県。
河内国:大阪府東部。
和泉国:大阪府西南部。
摂津国:大阪府中北部以及兵庫県神戸市須磨区以東。
七道分為大路、中路、小路。西海道在外交與防衛上有重要地位,「筑前國」設立的大宰府管理諸國。大宰府與畿內之間的山陽道故顯重要,屬於「大路」。東海道、東山道為中路,其餘為小路。
東海道(紅色):伊賀 – 伊勢 – 志摩 – 尾張 – 三河 – 遠江 – 駿河 – 伊豆 – 甲斐 – 相模 – 武蔵 – 安房 – 上総 – 下総 – 常陸。
東山道(膚色):近江 – 美濃 – 飛騨 – 信濃 – (諏方) – 上野 – 下野 – 出羽(羽前 ·羽後) – (石背) – (石城) – 陸奥(岩代 ·磐城 ·陸前 ·陸中 ·陸奥)
北陸道(淡藍):若狭 – 越前 – 加賀 – 能登 – 越中 – 越後 – 佐渡。
山陰道(淺藍):丹波 – 丹後 – 但馬 – 因幡 – 伯耆 – 出雲 – 石見 – 隠岐
山陽道(黃色):播磨 – 美作 – 備前 – 備中 – 備後 – 安芸 – 周防 – 長門
南海道(淡褐):紀伊 – 淡路 – 阿波 – 讃岐 – 伊予 – 土佐
西海道(橄欖):筑前 – 筑後 – 豊前 – 豊後 – 肥前 – 肥後 – 日向 – 大隅 – (多禰) – 薩摩 – 壱岐 – 対馬 – (琉球)
現代交通命名是參考上述區域而定,例如「東海道新幹線」、「山陽新幹線」、「北陸自動車道」。
安土桃山時代(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)、日本歴史上以織田信長與豊臣秀吉掌握日本全國政權的時代。又稱「織豊時代(しょくほうじだい)」或「安土大坂時代(あづちおおさかじだい)」。
安土桃山時代時,可以看到下圖中央為「京都」,中央政府的室町幕府之所在。相鄰下方是織田信長佔據之領地。因此,自天武天皇開始,歷經「平安時代」、「鐮倉時代」、「南北朝時代」、「室町時代(戰國時代)」、「安土桃山時代」、「江戶時代」、「明治時代」都是遵循律令制。
圖二:戰國大名勢力示意圖。
關原之戰,徳川家康取得勝利,任命為「征夷大將軍」,日本的首都也自京都東移至徳川家康領地,在江戶成立幕府後進入江戶時代。
江戶時代新增「松前藩」,明治時代增加「北海道」後稱為
「五畿八道」。
為了消除地方統治實行中央集權,明治維新時推行「廃藩置県(はいはんちけん)」使「縣」與「府」的一元化,以消除「藩主」的武力。自此,五畿七道進入歷史。
之後、設置「府」・「県」・「庁」・「都」等行政區。
「都道府県(とどうふうけん)」是日本在二次大戰後(1947)所頒布施行的「地方自治法」行政區規劃,各階行政區有某些程度的自治權力。東京都、北海道、京都府以及大阪府、43縣,稱「1 都1道2府43県」。
圖三:都道府県示意圖。1947/5/3(昭和22年)與日本國憲法同時頒布的地方自治法所定義之行政區域。
交通
律令制的交通是「駅伝制」為駅制、伝馬制的總稱。
- 駅制:中央與地方相互間緊急情報傳達系統。自中央到地方沿線的幹線道路設立驛站,情報傳達者攜帶驛鈴、利用驛站中5 - 20匹的驛馬置在驛路上通行。
- 伝馬制:與駅制不同,主要目的是「使者」自中央到地方送迎。自中央到地方派遣的使者攜帶「伝符」,驛站各設立5匹馬作為更換馬匹(伝馬),接力換乘送達目的地。
江戶時代後宿場(しゅくば)的設立、在「五街道」或「脇往還」中辦理驛遞事務的場所。宿驛也包含了前面的「駅伝制」功能。
為了公家官員的住宿、休憩設立「問屋場」、「本陣」、「本陣(脇本陣)」。一般旅行者為對象則設立「旅籠」、「木賃宿」、「茶屋」、「商店」等。
其中:
五街道(ごかいどう)是江戸時代的江戸・ 日本橋為起點的五條陸上通路。
東海道 :五十三個宿場。
中山道 (或稱中仙道) :六十九個宿場。
甲州街道 (甲州道中) :查證中?
奥州街道 (奥州道中) : 查證中?
日光街道 (日光道中) : 二十一個宿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