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09年12月中旬,終於踏上位於南京紫金山山麓的中山陵。

近年來的快速發展,自上海搭動車(高速鐵路)到南京不過 二個小時,配合南京市當地的旅遊公車,很輕易地可以到達中山陵。

剪票後進入陵園區,陵坐北朝南,傍山而築,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,依次為廣場、石坊、墓道、陵門、碑亭、祭堂、墓室。國民黨相關的建物,我們都可以很自然地可以判別出來,這個跟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樣,藍色琉璃瓦與白色的漢白玉,符合「青天白日」的精神。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大陸各地中國國民黨的建物,配色如出一撤。



南京 中山陵-7.jpg

圖一:牌樓上”博愛“二字是我們熟悉的 國父手書字跡。


來到此地前,相關的相片與史料都是在台灣的教科書上而已,除了去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年的“建國大業”影片外,台灣大部份居民對於此地的印象,等於...零!
多年前家父分享他登中山陵的感受,故特別換了黑色西裝與藍色襯衫,心中帶著朝聖偉人的心,一步一趨,一階一階地穩穩踏上台階,深切的體驗那種肅穆莊嚴的氣份。

南京 中山陵-1.jpg

圖二:陵門,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,門額上為中山先生的手跡「天下為公」四個大字。

 


南京 中山陵-4.jpg

圖三:碑亭


南京 中山陵-2.jpg

圖四:高約6米的碑石

1926年1月動工興建,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。
民國初年,雖然已經接受新的西洋訊息,不過我們可以感覺到這裡有濃厚的『帝陵』味道。這面石碑就跟其他的帝陵入口一樣,只是少了刻上中山先生的偉大事蹟罷了。

從牌坊到祭堂,共有石階 392級,8個平台,落差 73米。392級石階象徵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千200萬。

 

南京 中山陵-3.jpg

圖五:『民族、民權、民生』這是台灣新世代感覺陌生又一知半解的三民主義之主要精神。話說當初的紅衛兵差一點就把這裡給拆了,目前這個門面是後來中共恢復維修後的狀態。

祭堂三個拱門,為古典主義的「三段式」構圖,上書中國國父孫中山所創導的三民主義分書「民族」、「民權」、「民生」。祭堂的中間部分——三扇拱門 與重檐頂,構成一個矩形,寬高比例3:5,兩邊部分各佔1/5比例,為西方古典式建築所偏愛的理想比例。


南京 中山陵-5.jpg
圖六:殿堂四周有反映孫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。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《建國大綱》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《總理遺囑》。


南京 中山陵-6.jpg
圖七:殿堂天井,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圖樣。


1925年3月12日,中山先生在北京因肝癌逝世。逝世前一天下午,他向宋慶齡、汪精衛等人提出: 「吾死之後,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,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,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。」


孫中山墓室 棺.jpg

圖八: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,此像係捷克雕 刻家按遺體形象塑造,十分逼真。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。墓穴直徑4米深5 米,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。

 


南京 中山陵-8.jpg

圖九:面對臥像的天井,另一幅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圖樣


南京 中山陵-9.jpg

圖十:祭堂前鳥瞰整個中山陵,有「觀天下念蒼生」的宏觀感受。雖然是陰天,卻掩蓋不住這種雄偉胸襟的感動。有機會,我還要再到這裡看看,但是期待是晴天!!




[參考資料]
孫中山(1866年11月12日-1925年3月12日),本名孫文,字載之,號日新、逸仙,廣東香山(今中山)人,是醫師、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、中國國民黨總理、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、亦為中華民國國父。 孫文在流亡日本時,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「中山樵」,故後人慣以「中山先生」相稱;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「孫中山」。

譚延闓(1880年1 月25日-1930年9 月22日), 字組安、組庵,號無畏、切齋,湖南茶陵人,曾任湖南省都督,國民政府主席、第一任行政院院長

奉安大典:80年前的6月1日,孫中山先生下葬南京中山陵,備極隆 重的奉安大典告成……
  1925年3月12日,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。1929年6月1日,在 南京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,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移放在中山陵。
  孫中山先生病逝後,根據他生前的願望,當時的非常國會和北京臨時政府決議國葬孫中山先生於南京紫金山 南麓,由孫夫人宋慶齡實地勘察,選定墓址,並從登報有獎徵得的四十余份陵墓建築圖案中,選定採用獲得首獎的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形圖案,于 1926年3月12日奠基動工,1929年春中山陵基本竣工。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:牌坊、墓道、陵門、碑亭、祭堂和墓室等,從空中往下看,中山陵像一座平 臥在綠絨毯上的“自由鐘”,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,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,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,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。
  1929年1月14日,國民政府公佈了“總理奉安委員會”組織章程和組成人員名單,蔣介石為主席委 員,胡漢民、譚延闿、王寵惠、戴季陶、蔡元培、林森、張繼、陳果夫、閻錫山、何應欽、張學良、孔祥熙等27人為委員,下設八個辦事組,分別進行籌備工作。 何成浚兼任總務組主任,宋子文兼任財務組主任,古應芬兼任文書組主任,劉紀文兼任佈置組主任,馮玉祥兼任警衛組主任,趙戴文兼任典禮組主任,王正廷兼任招 待組主任,孫科兼任交通組主任。
  1929年5月28日淩晨,停放在北平西郊碧雲寺的孫中山先生遺體由專列運送南京。運載孫中山先生靈 櫬的專列由北平經蚌埠、浦口,過江抵南京下關碼頭後,停靈于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。從5月28日起由國民黨中央委員輪流在中央黨部禮堂內守靈,直至六月一日 “奉安日”為止。
  5月29日至31日為“公祭日”。三天公祭活動結束後,5月31日下午6時,舉行封棺典禮,由蔣介石 主持,席楚霖(南京政府內政部禮俗司司長)任宣讚。參加封棺典禮的有宋慶齡、孫科、陳淑英、孫治平、孫治強、孫穗英、孫穗華、孫琬、戴恩賽、孫滿、孫乾、 陳少白、林煥廷、何香凝、宋靄齡、宋美齡、宋子良、鄭洪年、胡漢民、譚延闿等人。眾人鞠躬默哀後,由蔣介石率領依次至靈前瞻仰孫中山遺容,然後封棺。蔣介 石、孫科、孔祥熙率領孫中山生前衛士黃惠龍、馬湘、陳興漢、劉鉞、肖芹將銅棺安蓋。蔣介石、孫科、孔祥熙親自涂殯。7時,奏哀樂,行三鞠躬禮,然後依次退 出,封棺典禮結束。

  6月1日是“奉安日”。淩晨2時,“總理奉安委員會”特備的汽車已停在國民黨中央黨部二門前院內。奉 安總指揮朱培德、總幹事孔祥熙以及各組正副主任都已到場,指揮各幹事分別做好準備。從淩晨2起,沿中山路兩旁已擠滿送殯的群眾。3時20分,宋慶齡、孫科 夫婦及子女、蔣介石夫婦、宋子文夫婦、宋靄齡、楊道儀(朱執信夫人)、唐紹儀、陳少白、張繼、葉恭綽、頭山滿、犬養毅、梅屋莊吉、宮崎龍介以及國民黨全體 中央委員、國民政府委員、葬事籌備委員、迎櫬專員、各國專使代表等陸續到達中央黨部禮堂門口等候。4時開始移靈典禮。典禮由胡漢民主祭,由孫中山家屬、親 故及國民黨中央委員、國民政府委員、奉安委員、迎櫬專員、葬事籌備委員等恭候靈櫬,總幹事孔祥熙執旗前導。4時15分,獅子山炮臺開始鳴禮炮一百零一響, 靈櫬移出大門,抬上縞素的靈車。汽車的四週扎挂白色綵球,覆蓋黨旗、國旗。靈櫬扶上汽車後,孫中山家屬、親故及各委員、各國專使等即加入第七行列,宋慶 齡、陳淑英、孫琬、何香凝、宋美齡、宋靄齡等家屬和女眷在特製黑色布幔內步行出中央黨部禮堂,分乘馬車隨靈護送,其餘男賓則分左右兩列分別執紼步送。4時 25分,號兵吹起啟行號,靈車啟動。軍校學生200余名為護靈團,全副武裝,分列兩側,隨行護衛。鐵甲車及騎兵連在前面開道,由一名騎兵長官騎黑馬,手執 開道旗。送殯各機關團體共分十行列,在事先指定的地點依次加入,隊伍長達五六里,朱培德任總指揮,姚琮、谷正倫、張治中分任各有關行列指揮。
  迎櫬大道沿途搭起松柏牌樓、青白布牌樓及救護棚等51座,沿途瞻仰送殯的群眾達50萬人,航空署並派 五架飛機回翔空中致敬。靈車經過,萬眾脫帽致哀。羅家倫新作《奉安歌》:“大道兮填填,哀吹兮極天,肅奉安兮國父,靈車兮計遷……”甚為悲慟。
  上午8時,各行列先後到達紫金山麓,由糾察員引導至指定地點肅立恭候。奉安籌備人員也將靈輿安置於石 級前廣場上守候。靈輿為亭子式,用藍綢裹扎,四週懸白綢綵球。杠夫108人分別肅立在靈輿兩側等候。9時05分,巨幅遺像到達廣場,遺像前有“肅立”、 “致敬”旗兩面,全體參加人員即脫帽肅立致敬。不久,各國專使、外賓也列隊到達,登上第一層石級平臺恭候。9時20分靈車緩緩開到廣場,停在靈輿前。家屬 下車,進黑色布幔中肅立於靈櫬之側。國民黨中央委員、國民政府委員等送櫬人員由總指揮朱培德、總幹事孔祥熙指揮,各按規定地點肅立。9時30分,由孔祥 熙、吳鐵城、鄭洪年等率領杠夫10人將靈櫬從靈車上降下,移上弼輿。9時45分起杠,踏石級而上,40名樂手奏哀樂前導,宋慶齡率領眾親屬等女眷在布幔內 步行送殯,執紼人員在兩側恭扶前進。10時08分,靈輿抵達祭堂前平臺,杠夫換用小杠抬靈櫬,宣讚員宣讚,執紼人員恭扶靈櫬入靈堂,停于祭堂中央,肅靜片 刻後,由宣讚員宣讚,舉行奉安典禮。奏哀樂後,全體行三鞠躬禮,然後獻花圈,讀誄文,蔣介石主祭,譚延闿、胡漢民、王寵惠、戴季陶、蔡元培陪祭。典禮完畢 後,孔祥熙率領杠夫將靈櫬移入墓室,孫中山親屬、國民黨中央代表蔣介石、故舊代表犬養毅、各國專使代表歐登科(荷蘭專使)隨同進入墓室,率領杠夫將孫中山 靈櫬奉安於壙內,靈穴上置捷克雕塑家高琪所刻孫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。這時,獅子山炮臺響起一百零一響禮炮,全國民眾停止工作,默哀3分鐘,12時正,奉安 完畢。在祭堂內參加大典的人員依次進墓門瞻仰。然後回到祭堂,全體集合,再行鞠躬禮,奏哀樂。最後,由夫人宋慶齡率領孫科夫婦、戴恩賽(孫中山女婿)夫婦 等將墓門關閉,備極隆重的奉安大典告成。當日,于陵下矗立一塊巨牌,上刻譚延闿所書“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,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”。
  奉安大典完畢以後,奉安委員會決定成立“總理奉安專刊編纂委員會”,以蔣介石、胡漢民、戴季陶、孫 科、葉楚傖、于右任、孔祥熙為委員,指定張西曼(一說為梁寒操)為編輯主任,鄭洪年、高秉坊、孫璞、符熙騰、夏光宇、劉毅夫等為編輯,負責編寫《總理奉安 實錄》。這本書詳細記載了孫中山靈櫬移靈、奉安及中山陵興建的經過,一年後付印出版,由胡漢民題寫書名。《總理奉安實錄》共出版平裝本13680冊,精裝 本543冊,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贈發,除參加奉安大典的各界代表每人贈送一冊外,並贈送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精裝本100冊。
  《總理奉安實錄》分為卷上、卷下兩冊,文字為楷體印刷體,線裝本,卷首有孫中山先生遺像、遺屬、奉安 哀詞。卷上內容從凡例開始,之後是實錄目次、130幅奉安大典活動照片和10幅南京中山陵陵墓設計圖及陵園全圖等,記述部分之籌備經過、迎櫬專員辦事處與 奉安紀實。卷下內容由中央迎櫬宣傳列車紀事開始,專載部分之誄文、祭文、贈誄文者、贈祭文者、贈哀詞者、來電致敬者、贈輓聯者等一覽表,參加奉安大典代表 名單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cArthur 的頭像
    MacArthur

    MacArthur's Fantastic Note

    MacArth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