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記童雉時曾數度向老祖母問道:
"啥是雪啊?“、”長的是啥麼樣子啊?"...。我的童言童語。
但是總是得到相同的趣味答案:
"冰箱冷凍庫不是有結霜嗎?拿把湯匙刨下白色的鬆鬆綿綿冰粉就是雪了,你可以裝一碗加果醬吃。"
雪,自天上飄下並溶解在我掌心的初體驗是在2002年的日本京都。
廿八歲的第一次「雪」經驗是驚奇的,是快樂的!
語言的趣味之處就是漢字的不同構造,如中文文字一般「象形」、「形聲」、「會意」、「指事」、「轉注」、「假借」,日文當中的雪有分下面幾種狀態舉例,顆粒由小到大:
雪(ゆき、Yuki):雲氣中的水蒸氣在低溫時形成冰晶。濕氣重時,含水量大而重,反之溼氣低時,含水量小而輕,稱為雪粉。
霙(みぞれ、Mizore):雨水與在時半溶解冰晶的混合物,狀態就像冰沙一樣,有冰有水。
霰(あられ、Arare):上升的水蒸氣遇到空中的冰晶後降下的微小冰粒。介於「雪」與「雹」的中間狀態。
雹(ひょう、Hyou):上述中間體重複接觸上升水蒸氣並於高空冷卻,增長約5mm直徑大小的冰粒,非結晶體。
被第二種開始的雪打到話會有疼痛感,且越後者越痛!!
接下來要提到的地方「鎌倉、Kamakura」,是非常難得有盛大雪景的經驗。2005年11月間適逢日本出差期間,日本正下著十幾年來的大風雪,各地均傳出創新高的降雪量與災情,而我也親身體驗了場盛會。
當天早上,横浜工廠的日本友人突然問我:『你不是沒見過雪嗎?不遠的鎌倉正下著大雪,趕緊帶著相機去觀賞吧!」
圖一:當時身邊的相機沒電,請附近的攝影同好幫忙記錄的照片。
圖二:另類雪景,2002年在京都所攝得的「桜吹雪、Sakurafubuki」。
並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,為啥台灣人說"下櫻花雨"而日本人說"飄櫻花雪"?
同樣的自然現象卻被形容詞給硬生生分裂為二種截然不同的感覺?還是台灣人應該充分發揮台客的本質才有獨特的品味?
很有趣的文化差別吧~呵呵~